西南大學博物館,最早建設始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圖博科文物陳列室及國家文物局備案的歷史博物館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原西南師大自然博物館,現整合全校資源,新布展建設包含歷史館、民族館、美術館和自然館在內的西南大學博物館,位于西南大學鑒知樓,擬于2026年4月18日西南大學120周年校慶前正式開放。
為進一步凸顯西南大學博物館館藏特色與文化育人功能,打造具有西南大學特色的博物館識別形象和獨特文化品牌,增強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公眾的認同感,提升傳播與教育效果,現面向全校師生、校友和社會人士公開征集館徽。
一、組織機構
西南大學博物館
二、參加對象
全校師生、校友及廣大文化藝術設計愛好者、各大院校設計專業師生、專業設計機構。以個人、團體或公司名義參賽均可。
三、征集時間
征集時間:啟事發布之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24:00)止;
作品評選:2025年12月1日至10日;
獲獎作品公布:2025年12月15日前。
四、活動獎項
入選獎(1名):10000元+榮譽證書;
入圍獎(3名):1000元+榮譽證書;
特別說明:以上獎金為稅前,由獲獎者自行交納稅費,獲獎者應在領取獎金的同時提供有效發票;以團體或公司參賽的,集體創作的獲獎作品獎勵金額不變,獎金將支付給相關團體或公司,由創作集體自行分配。
五、征集細則
(一)設計要求
1.設計內容包括:西南大學博物館館徽(標志)、西南大學博物館名稱的標準字體(中英文)、西南大學博物館標準色、標志和標準字的組合;
2.設計作品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突出中國特色、文化自信;
3.作品應符合西南大學辦學理念,符合西南大學博物館特色,能涵蓋博物館所包含的歷史館、民族館、美術館、自然館內核,突出博物館作為文物、博物、藝術品收藏、保管、研究、展覽、教育的特點;
4.創意獨特,構圖新穎、簡潔、醒目,端莊大方,具有較強的視覺藝術感染力和鮮明的時代氣息;寓意深刻、精準,充分反映西南大學博物館特色及內涵;便于識別和傳播;
5.作品設計較強通用性,能以不同比例尺寸清晰顯示,便于放大縮小,適用于展覽、宣傳資料及衍生文創產品等載體的宣傳,便于Ⅵ的深化設計和推廣運用;也可以通過二次創作轉化為工藝品,用于佩戴、擺設和旅游紀念等;
6.提交的設計作品必須是原創,且未以任何形式發表或投稿,并應明顯區別于其他國內外組織已采用的館徽標志,具有獨特性。抄襲和生成式AI作品將視為無效,一經發現,取消作品參評資格。
(二)作品提交
1.投稿作品應附有設計創意理念和設計說明,文字表述應嚴謹、規范、詳盡,限500字以內;
2.投稿作品可以提交電子版或紙質版(以掃描件形式發送至郵箱)設計稿,包括中英文標準字體、標準色及相關衍生應用效果圖;
3.基礎設計及應用設計體現在一張設計稿中,也可多張。若提交多張設計稿,請合并為一個PDF文件或分別提交,并在郵件中注明;
4.投稿人不得在作品的任何部分顯示其個人信息,否則視為無效;
5.電子稿提交需為JPG格式同時提交如AI、CDR、PSD等設計工程源文件,文件大小在100MB以內,圖像分辨率不小于300dpi,以便于入選后憑設計原圖領取獎金;
6.紙質稿設計圖案規格統一為10cm*10cm,以A4紙繪制或打印,請填充顏色,并標明標準色;
7.電子稿統一發送指定郵箱:z20250703@swu.edu.cn。郵件主題請注明“西南大學博物館館徽征集+姓名”。投稿人留下真實姓名、聯系方式、身份證號碼、電子郵件,來稿一律不退,請投稿人自留底稿(注:不得在設計電子稿中出現上述個人資料)。
(三)評選流程
1.征集:通過西南大學官網、西南大學官微(公眾號)、西南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網站、“西大鑒知”公眾號等途徑發布征集啟事或公告;
2.評選:由西南大學博物館組織專家對作品進行評選;
3.公布:最終評選結果將通過西南大學網站和官微(公眾號)等向社會公布。
六、相關說明
1.投稿作品應屬于原創作品,投稿人保證其為設計作品的唯一投稿人或者權利人,如涉及知識產權糾紛等相關法律問題,由投稿人自行承擔一切法律責任,主辦單位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2.獲獎作品,支付相應獎金后,歸西南大學博物館所有,并擁有該作品的全部權利,即包括但不限于知識產權、使用權、發布權,并有權對設計作品進行修改、組合和各種開發應用等,設計者僅享有署名權。獲獎者不得自行使用或轉讓獲獎作品給第三方使用;
3.凡投稿人均視為同意并遵守此規則的一切規定及要求,本次征集的解釋權歸西南大學博物館所有。
七、聯系方式
地址: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路2號西南大學博物館
聯系人:西南大學博物館展陳宣教部
趙婧雯老師電話:023-68250107(手機號)
郵箱:z20250703@swu.edu.cn
西南大學博物館
2025年11月13日
附:西南大學博物館簡介
西南大學博物館,最早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圖博科文物陳列室,后建成國家文物局備案的歷史博物館和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自然博物館。現整合全校資源,在鑒知樓集中布展建設歷史館、民族館、美術館和自然館,形成富有西南大學學科特色的博物館群落,命名為西南大學博物館。
歷史館:展廳1300平米,包括序廳和“泥石蒙光”(館藏古代石器、陶器等)、“禮樂征伐”(館藏古代青銅禮器、兵器、生活用器,表現燦爛的青銅文化)、“物華天寶”(館藏古瓷、宋元明清瓷及青花瓷等)、“云車風馬”(館藏古代磚瓦、陶俑、明器等)、“錢鍺遺澤”(館藏古代錢幣、紙幣和中華蘇維埃紙幣等)、“文象萬千”(館藏甲骨文、文房用具、緙絲和書畫等)等六個篇章。
民族館:展廳建筑面積約800平米,包括序廳和“煙火之美”(展示西南民族各時代生活用具及其背后的民俗文化)、“衣飾之美”(展示各民族服裝及飾品)、“藝文之美”(展示民族宗教器物及繪畫、經書等物品)四個篇章。
美術館:展廳建筑面積約2200平米,主要展陳美術學院藏品及師生作品,分為“專業展廳、精品陳列展廳、藏畫室、影音室”等“兩廳兩室”,充分展示館藏國畫、油畫、版畫、雕塑、設計等各類型美術作品。
自然館:展廳建筑面積約2200平米,整合生命科學學院、植物保護學院、園藝園林學院等藏品為主,兼顧柑研所、蠶桑與生物質科學學院部分內容。另有1400平米標本館,主要包括生命科學學院、園藝園林學院、植物保護學院等館藏標本。展廳以“西大之眼,自然之窗”為展陳主題,以“地球奧秘”→“生命進化”→“人類出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展陳邏輯,分為“地球往事”“生物演化”“生物萬象”“生命共融”“人與自然”“西大故事”等部分,努力建成集教育、科技、藝術于一體的自然博物館。
https://mp.weixin.qq.com/s/On6qodhX_n8XhKLVAVMh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