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廣東省促進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等文件要求,為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搭建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文化藝術深度交流平臺,深化區域高校文化藝術共建。經研究,決定舉辦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藝術節。
活動主題
“多彩大灣區,藝起向未來”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廣東省教育廳
承辦單位: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協辦單位:廣東省學生體育藝術聯合會
支持單位:粵港澳大灣區音樂教育與藝術發展聯盟
活動時間
征集截止時間:2025年11月16日17點前
作品內容及要求
一、藝術表演類
藝術表演類包括聲樂、器樂、舞蹈、戲劇戲曲、語言藝術類節目,在報送作品時,作品應為2025年1月后排練作品,報送單位的作品未在省教育廳主辦的評選活動獲獎。
(一)聲樂類
1、合唱:人數不超過60人(含伴奏、指揮),演唱兩首作品(其中一首必須是中國作品),演出時間不超過10分鐘。
2、表演唱:人數不超過15人(含伴奏),不設指揮,演唱一首作品(兩聲部以上),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3、獨唱或重唱:參演者演唱一首作品,自帶伴奏,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二)器樂類
1、合奏:交響樂隊人數不超過70人,民族管弦樂隊人數不超過50人(含指揮),演出時間不超過15分鐘,鼓勵原創作品首演。
2、室內樂、小合奏與重奏:人數不超過12人,不設指揮,演出時間不超過8分鐘,鼓勵原創作品首演。
3、獨奏:自帶伴奏,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鼓勵原創作品首演。
(三)舞蹈類
人數不超過30人,舞種不限,形式不限。參演者演出一個作品,演出時間不超過7分鐘,鼓勵原創作品首演。
(四)戲劇(含戲曲)節目
含戲曲、校園短劇、小品、課本劇、歌舞劇、音樂劇等。人數不超過12人(含伴奏),演出時間不超過12分鐘,鼓勵原創作品首演。
二、藝術作品類
藝術作品類包括繪畫、書法、攝影(影視)、平面設計、手工制作類作品,報送作品須為2025年1月份以后創作,且未在省教育廳主辦的評選活動中獲過獎。藝術作品須為原創,并提交創作說明(包括作品主題和創作過程)。
(一)繪畫類
繪畫類包括國畫、水彩/水粉畫、丙烯畫、版畫、油畫、其他畫種以及平面設計。尺寸:國畫不超過四尺宣紙(69cm×138cm)對開,其他畫種尺寸均不超過四開(40cm×60cm),平面設計作品尺寸不超過對開(54cm×78cm)。作者限1人,指導教師限1人。
(二)書法、篆刻類
書法、篆刻作品尺寸不超過四尺宣紙(69cm×138cm)。作者限1人,指導教師限1人。
(三)影視作品
1、攝影作品:單張照和組照(每組不超過4幅,需標明順序號)尺寸均為14英寸(30.48cm×35.56cm);除影調處理外,不得利用電腦和暗房技術改變影像原貌。作者限1人,指導教師限1人。
2、影視創作類作品:視頻采用MP4或MPG2格式(壓縮帶寬不低于10M,分辨率1920×1080),視頻內容不得使用網絡素材,時長不超過10分鐘,文件大小不超過1G。作者不超過8人,指導教師不超3人。
(四)手工藝制作
包括剪紙、編織、刺繡、泥塑、綜合材料等,平面作品尺寸不超過40cm×40cm,立體作品尺寸不超過40cm×40cm×40cm。作者不超過3人,指導教師限1人。
三、數智創新類
數智創新類包括數智藝術作品,報送作品須為2025年1月份以后創作,且未在省教育廳主辦的評選活動中獲過獎。
(一)人機協同視覺藝術
1、核心技術
生成式AI(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風格遷移、3D建模(Blender/UE等)、數字孿生技術,結合傳統繪畫、插畫等藝術形式實現人機協同創作。
2、創作方向
靜態視覺作品:基于文本指令生成基礎素材,經手繪、設計軟件二次創作的插畫、海報、數字水墨等,需體現AI靈感啟發與人類藝術深化的融合邏輯。
動態視覺作品:通過Runway ML等工具將靜態創意轉化為動態影像,或結合AI生成的動態元素制作短片、動畫,時長不超過8分鐘。
三維視覺作品:利用AI生成的場景參考進行3D建模,創作虛擬IP、游戲角色、數字雕塑等,需保留建模過程與AI參考素材的對比痕跡。
(二)智能音樂與表演藝術
1、核心技術
AI音樂生成(Magenta/天工SkyMusic等)、動作捕捉、圖卷積網絡、多模態跨模態生成(FACT模型等),實現音樂與舞蹈的智能協同創作。
2、創作方向
AI輔助音樂創作:輸入情感關鍵詞或歌詞,通過AI生成旋律框架,經音樂專業學生改編、配器形成完整歌曲,支持多風格混合編曲。
智能舞蹈編排:基于音樂節拍與情感數據,由AI生成基礎舞蹈動作序列,舞蹈專業學生優化動作細節與藝術表達,可結合動作捕捉實現數字可視化。
音舞交互表演:設計實時響應音樂變化的舞蹈生成系統,或通過AI將舞蹈動作轉化為音樂旋律,形成“動作—聲音”雙向聯動作品。
(三)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轉譯與活化
1、核心技術
高精度三維建模、XR(VR/AR)、數據可視化、文化基因庫構建,聚焦非遺、古建筑、歷史文脈的數字化創新表達。
2、創作方向
數字復原作品:對非遺技藝、古建筑構件進行三維掃描與AI修復,創作可交互的數字復原模型,支持虛擬觸摸、工藝演示等功能。
沉浸體驗作品:利用VR技術重構歷史場景,結合AI生成的虛擬人物與互動劇情,實現“穿越式”文化體驗,如模擬古籍修復、傳統儀式等。
文創衍生設計:基于AI分析的文化元素特征,設計國潮文創、數字藏品等,需標注文化元素來源與AI提取邏輯。
(四)沉浸式空間與交互環境
1、核心技術
傳感器技術(紅外/壓力等)、物聯網、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具身智能初步應用,實現多模態人機交互。
2、創作方向
實體交互裝置:結合硬件設備與AI算法,創作可響應觀眾動作、聲音的藝術裝置,如光影互動雕塑、智能交互繪畫系統等,須具備現場展示可行性。
虛擬沉浸場景:利用UE/Unity構建元宇宙場景,通過手柄或姿態捕捉實現用戶漫游與互動,場景需融合藝術審美與技術邏輯。
跨媒介交互作品:整合AR技術與實體載體(書籍、畫作等),掃描觸發AI生成的動態內容,實現虛實融合的敘事體驗。
(五)多模態與生成敘事
1、核心技術
多模態大模型、虛擬數字人驅動、實時語音生成、AI劇本創作,融合文本、圖像、音頻、虛擬人等元素構建敘事作品。
2、創作方向
虛擬人演繹作品:通過AI生成劇本與語音,驅動虛擬人進行短劇、脫口秀等表演,虛擬人形象需為原創設計。
互動敘事作品:設計分支劇情系統,觀眾通過選擇觸發AI生成的不同敘事走向,可結合小程序或網頁端實現交互體驗。
數據敘事作品:將社會熱點、環境數據等通過AI可視化轉化為敘事性作品,如數據動畫、交互式信息圖等,兼具藝術表達與信息傳遞價值。
報送要求
(一)所有提交的文件材料需提交word跟PDF版。
(二)報送形式
1、藝術表演類:作品視頻應使用MP4或者MPG2格式(壓縮帶寬不低于10M,分辨率為1920×1080),大小不超過1G。視頻聲音和圖像須同期錄制(不得后期配音合成),畫面不得拼接(幀數需連續不間斷,表演兩首作品的需是同期、同場景錄制),聲樂、語言朗誦類視頻不得對口型。視頻內容不得出現所在地區、學校名稱及指導老師姓名等信息。每個報送的節目需附上對應的相關說明文檔(PDF格式),如電子版樂譜(聲樂、器樂類)、劇本文稿(戲劇類)、朗誦文稿(語言藝術類)、舞蹈臺本(舞蹈類)等。所有說明文檔不得透露報送單位和參演人信息。
2、藝術作品類:作品的照片需為JPG格式,大小不低于2M,分辨率達到300dpi。每個報送的節目需附上對應的相關說明文檔(PDF格式),且文檔不得透露報送單位和參演人員信息。
3、數智創新類:提交5分鐘以內的展示視頻(1920×1080分辨率,MP4格式,不超過1G),視頻能清晰呈現作品創意、技術實現與最終效果,虛擬作品需提供可運行的demo或在線訪問鏈接。需同步提交作品介紹文檔(含開發平臺、軟件工具、創作流程、跨專業協作過程)、關鍵步驟截圖(5-10張)及AI使用過程檔案(生成素材、迭代版本、修改痕跡)。
(三)作品報送表需按組別、類別分開填寫,一個節目填寫一個報送表。請感興趣報名的同學提交報名材料至領隊同學所在團組織,由各二級團組織統一收集好后發送至校團委郵箱cyl sustech.edu.cn,報送格式文件命名為“xx團組織+作品類型+作品名稱”。
(四)特別說明:主辦方對報送的節目有權在有關平臺展示,或在展覽、宣傳等相關活動中使用,無需支付參展作品作者稿酬,作者享有署名權。
獎項設置
本次展演活動設:
1、藝術表演獎、藝術作品獎:分甲乙組,按各類別的50%入圍獎項評選,按20%、30%、50%比例設一、二、三等獎。
2、現場展演、展示獎:參照專家意見遴選參與集中展示與校際間展演展示節目與作品。
3、優秀指導教師獎:對獲得一、二等獎作品的指導教師頒發優秀指導教師獎(每個作品不超3人)。
4、優秀組織獎:根據各高校活動組織情況頒發優秀組織獎。
(聯系人:孫銘邑,0755-88011979)
https://mp.weixin.qq.com/s/7d0PiqkyZa14_HOxBAX8Jw
